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民国军阀系列冯玉祥的饮食人生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5:44 点击次数:116
图片
冯玉祥
冯玉祥,字焕章,1882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北青县一个泥瓦匠家庭。自幼家境贫寒,生活的困苦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。12岁时,他顶替兄长踏入淮军,开启了军旅生涯。凭借着识字的优势和勤奋努力,他获得提拔。1902年,他投身袁世凯的武卫右军,在不断的征战与拼搏中,逐渐崭露头角。辛亥革命期间,他参与滦州起义,开始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足迹。此后,他依附北洋军阀陆建章,历经无数艰难险阻,逐步掌控西北军,成为民国时期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。1924年,他发动北京政变,囚禁曹锟,并邀请孙中山北上,这次事件成为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北伐时期,他担任国民联军总司令,带领部队冲锋陷阵;1933年,他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,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。晚年的冯玉祥赴美考察水利,1948年,在归国途中,所乘轮船在黑海不幸失火,他也因此遇难,享年66岁,结束了这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的一生。
冯玉祥以“布衣将军”闻名于世,他的日常饮食极具北方特色,且极为简朴。出身平凡的他,始终对民间百姓的生活疾苦感同身受,即便身居高位,也刻意保持平民化的饮食习惯。每天清晨,他雷打不动地喝一碗玉米糊,就着咸萝卜丝。玉米糊易于消化,还能为早起忙碌的他提供充足能量,而咸萝卜丝那质朴的咸香,唤醒味蕾,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。午餐时,他常常选择河南烩面或者陕西羊肉泡馍。河南烩面的面条筋道,浓郁的汤汁搭配丰富配菜,一碗下肚,饱腹感十足。陕西羊肉泡馍,馍块筋道耐嚼,鲜嫩的羊肉浸在鲜美的汤汁里,既能抵御北方的寒冷,又能满足口腹之欲。吃这些面食时,他总喜欢就着生蒜,辛辣的生蒜不仅能解腻,还能刺激食欲,对饮食简单的他来说,是不可或缺的搭配。
图片
羊肉泡馍
驻防西北时,冯玉祥对兰州牛肉面产生了浓厚兴趣。兰州牛肉面,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,是兰州地区的传统美食。相传,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,由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苏寨村人陈维精处学习并带回兰州,后经后人不断改良传承,形成了如今“一清(汤)、二白(萝卜)、三红(辣子)、四绿(香菜蒜苗)、五黄(面条黄亮)”的独特风味。其制作过程极为讲究,从选料到制作,每一步都饱含着兰州人的智慧与匠心。首先是选面,选用当地优质的冬小麦磨成的面粉,这种面粉筋度高,做出的面条韧性十足。和面时,加入适量的蓬灰水,这是兰州牛肉面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,蓬灰水让面团更加劲道。揉面时,师傅们会使出浑身解数,将面团反复揉搓,直到面团光滑细腻,富有弹性。接着是醒面,让面团静置一段时间,使其内部结构更加稳定。抻面是最考验师傅手艺的环节,师傅双手熟练地抓住面团两端,上下抖动,然后巧妙地将面团拉伸、对折,再拉伸,如此反复,不一会儿,一根根粗细均匀的面条就诞生了。面条的粗细可以根据顾客的喜好选择,有毛细、细面、二细、三细、韭叶、宽面等多种类型。最后是煮面,将抻好的面条放入翻滚的沸水中,加入牛肉原汤,再放入煮好的牛肉片、白萝卜片,撒上香菜、蒜苗,淋上一勺红红的辣椒油,一碗热气腾腾、香气四溢的兰州牛肉面就呈现在眼前。
图片
兰州牛肉面
冯玉祥看到兰州牛肉面的制作过程如此精彩,便让炊事班用行军锅来制作。大锅里煮着飘着牛骨的面汤,香气弥漫在整个营地。士兵们围在一旁,看着师傅们熟练地抻面,都被这独特的场景吸引住了,大家戏称这是“司令面”。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,也拉近了他与士兵之间的距离。
在冯府宴客,有着独特的规矩。他定下三忌:忌鱼翅燕窝等奢华食材,忌酒精浓度超过20%的酒水,忌餐后甜点。1925年,他宴请苏联顾问鲍罗廷时,就故意用高粱窝头配咸鸭蛋来招待。宴席上,他还带领众人高唱《吃饭歌》:“一粥一饭,民脂民膏……”那质朴的歌声回荡在宴厅,让宾客们面面相觑。这看似简单的窝头宴,实则有着深刻的寓意。冯玉祥想通过这种方式,让宾客们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,也展现自己坚守简朴的决心。而他唯独对保定驴肉火烧情有独钟,视察部队时,常常将驴肉火烧揣在军大衣里当作干粮。酥脆的外皮,鲜嫩的驴肉,咬上一口,香味四溢,对于奔波在各地的他来说,是一种美味又便捷的食物。
图片
驴肉火烧
冯玉祥在军营中,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。1922年,河南遭遇大旱,粮食歉收,百姓生活困苦。冯玉祥心系百姓,同时也为了锻炼士兵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,命全军日食两顿黑豆饭。他亲自示范吃豆不吐皮,还在郑州街头摆起“黑豆宴”赈灾。他坐在简陋的桌前,大口吃着黑豆饭,周围的百姓们看到将军如此,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,百姓们也给他送了个绰号“黑豆将军”。
图片
黑豆
冬日练兵时,冯玉祥认为寒冷的天气会影响士兵的状态,于是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——让士兵喝辣汤。他坚信“辣椒驱寒壮胆”,能让士兵们在训练中更有精气神。有一次,炊事班误将湖南朝天椒当作陕西线椒下锅,那浓烈的辣味瞬间弥漫在整个伙房。当士兵们喝下这碗辣汤后,一个个被辣得涕泪横流,可即便如此,他们依然列队高呼“驱除列强”,场面既滑稽又令人动容。
图片
辣椒汤
1933年,抗日同盟军成立时,冯玉祥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,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。他抬着一口棺材来到演出现场,发表激昂的演说后,突然掀开棺材盖,众人定睛一看,里面竟然藏着烤全羊与烧刀子。他举起大碗,大声吼道:“吃完这顿断头饭,跟鬼子拼到底!”将士们被他的豪情壮志所感染,纷纷热血沸腾,誓言要与侵略者战斗到底。
图片
还有一次,冯玉祥看到士兵们头发杂乱,既不卫生又影响军容。于是,他亲自拿起剃头刀,为士兵们剃头。他一边剃,一边笑着对士兵们说:“咱们军人,就要有个军人的样子,头发整整齐齐,精神头才足!”士兵们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,但看到司令如此亲切,也都放松下来,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图片
冯玉祥的一生,充满了矛盾与争议,堪称民国时期最具复杂性的军阀之一。他三次皈依基督教,试图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与道德指引,可却发动政变,在政治舞台上掀起波澜;他高举革命的大旗,渴望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新的希望,却又八次倒戈,这一行为饱受诟病。他在绥远种树百万株,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,展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注与担当;然而,也曾为了筹集军饷,强征寺庙铜佛,这一做法又引发了诸多不满。他所提倡的“平民化饮食”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人质疑有作秀的成分,但西北军“不设小灶、官兵同食”的规矩,确实开风气之先,在当时的军队中树立了独特的榜样。1948年,黑海那场蹊跷的火灾,无情地吞噬了他的生命,也让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悬疑。他的一生,就如同他最爱吃的驴肉火烧,看似简单的外表下,裹着的是耐人寻味、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生。#民国##民国那些事儿##民国趣事儿##民国军阀趣事##美食故事##民间故事##兰州牛肉面##驴肉火烧##冯玉祥##中原大战#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